清朝时期有个叫张勇的将军,被封为一等靖逆侯,活在1616年到1684年,人们称他字非熊。乾隆皇帝夸他像古代的名将一样厉害。在《清史稿》里,还有关于他的记载呢。他是西安府咸宁县人。不过,在康熙年间关中的学者李因笃写的《续刻受祺堂文集》里,有篇《少傅兼太子太师靖逆侯靖逆将军谥襄壮张公传》提到,张勇字飞熊,说是汉中府洋县人。这可能是一个登记户籍的地方和老家不一样的情况吧。
张勇一开始是明朝的副将,但在1645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他投降了清朝,被封为游击将军。他带着部队多次跟大顺军的残余力量打仗,每次都赢得很漂亮。到了1648年,顺治五年的时候,张勇带兵到了甘肃,打下了肃州,就是现在的酒泉,还抓住了明朝延长王朱识锛,这人是被米喇印和丁国栋拥立的。因为这事儿,他被提拔为甘肃总兵。又过了十年,到1658年顺治十五年,张勇跟着大学士洪承畴去打贵州,又把大西军的余部白文选给打败了,于是他又升官,成了云南提督。再到1663年,清康熙二年的时候,因为张勇在甘肃的名声很大,朝廷又让他回甘肃镇守。可是到了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了,这就是有名的“三藩之乱”。陕西的提督王辅臣也跟着起哄,整个西北地区一下子就乱套了,到处都是战争,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清军刚开始打进关内时,由于乱杀无辜,还有强制剃头、圈占土地等做法,让老百姓很不满意。加上那时候很多人心里只有汉族,想着要恢复明朝,所以对社会上的大变动都挺支持。吴三桂也老派人去拉拢张勇,张勇呢,一开始也是拿不定主意,像风中的草一样摇摆。但为啥后来张勇却死心塌地地站在了朝廷那边呢?
清朝时候,有个叫刘献廷(别人也叫他继庄)的学者,在他的《广阳杂记》里写了个事儿。那时候,吴三桂给王辅臣和张勇写了封信,求他们帮忙。可王辅臣看完信,没转给张勇,而是让儿子带着信使,连夜跑去告诉朝廷了。张勇一听,气坏了,觉得王辅臣背叛了他。但有趣的是,王辅臣虽然一开始是向着朝廷的,但后来陕西宁羌那边一闹兵变,他又站到吴三桂那边去了。反过来,张勇因为王辅臣这一出,心里更铁了心地站在康熙皇帝和清朝这边了。
那时候,吴三桂和王辅臣特别横行霸道,到处攻打城池和关隘,把大西北搞得乱七八糟。甘肃有个叫董正己的游击将军也跟着闹事,布政使成额没办法只能投降,巡抚华善和按察使伊图吓得跑到永昌去了。后来有人研究说,那时候清军和叛军主要在三个地方打:一个是湖北的华容,一个是江西的萍乡,还有一个是甘肃的平凉。要是陕西和甘肃的叛军再往东打,直接攻打京城,或者把清军在湖南、湖北的后路给断了,那国家可能就换主人了。但就在这紧要关头,张勇这个重要人物站到了清朝那边,就像历史学家赵俪生说的:“从那以后,想让满族贵族下台的想法,就彻底没戏了。历史啊,就等着二百三十年后的辛亥革命那一出了。”
刚开始平定叛乱时,张勇让手下西宁的总兵王进宝和宁夏的提督赵良栋带兵回头攻打兰州。那时候,王辅臣占领兰州后,居然把珍贵的《淳化阁帖》碑石拿来当马槽,弄得“马棚里光怪陆离,连马都吓得不行”。后来清军包围兰州时,守城的士兵又想把这些碑石砸碎当炮弹用,还好兰州的知州徐某拼命阻拦,这才保住了这些国宝。接着,陕西、甘肃和宁夏的大部分地方都被收复了,平凉就陷入了重重包围,王辅臣被困在平凉走投无路,只好投降。这样一来,“三藩之乱”的平定工作就有了新的进展。
张勇去了平凉后,写了首诗《过崆峒》:“蚩尤大战早停火,这儿还留问道名。山河辽阔无战事,松林常有凤凰鸣。”诗中透着他打了胜仗后的得意和高兴。因为平定叛乱有功,他和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一起被称为“河西四将”。张勇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打了好多仗,受过不少伤。有个叫赵慎畛的清朝人说:“从康熙十三年起,他脚被箭射伤,十年里都坐着轿子指挥打仗。”就是说张勇的脚被箭射到骨头,走路不方便,他就坐着轿子上战场。就连他去见康熙皇帝时,都能坐着轿子进乾清宫,当时的人都觉得这特别荣耀,这也说明康熙皇帝很看重他、尊敬他。
1675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皇上听了甘肃巡抚华善的建议,给了张勇一个“靖逆将军”的称号,还封他为靖逆侯,让他继续当提督,总兵以下的军官都得听他的。
张勇是个武将,但他特别喜欢诗词歌赋,也爱和文人打交道。李因笃在《张勇传》里写到:“张勇不介意和地位低的人交朋友,身边有很多隐士。有个部下私自花了上千两银子,他一开始很生气,但后来听说这人常和贤人在一起,就不追究了。顾炎武和张勇的儿子张廷尉聊天时,还夸了这事。张勇在当时很出色,名垂青史;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还是个很有风度的君子。”这些话虽然有点夸大,但也能看出张勇喜欢结交有学问的人。还有个小细节,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也和张勇有来往。这里的张廷尉是张勇的次子,因为做过大理寺卿,所以被叫做“廷尉”。
顾炎武老家在江苏昆山,他原来叫继坤,后来改名绛,字忠清。南明没了之后,他又改名炎武,字宁人,大家还叫他亭林先生。他是个特别有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个人,被大家叫做明末清初的三大学问家。顾炎武以前参加过昆山的抗清队伍,可惜失败了,之后他就到处游历。等他年纪大了,就在陕西华阴安了家。
《顾亭林年谱》里写了这么件事:“康熙十七年冬天,张廷尉云翼遵他老爸的吩咐,带着礼物想来请顾炎武去兰州。但顾炎武坚决没去。”到了康熙十八年,书上又说了:“十二月二十七号半夜,张廷尉云翼又来拜访了。”他这么一趟趟地来,连晚上都不放过,就是想请顾炎武去兰州,可见张勇是多么看重这位大名士。可惜啊,顾炎武还是没答应张勇的邀请。
不过也有人讲,顾炎武是明朝留下来的人,心里头不太瞧得上清朝。张勇就派他儿子去,一方面表示关心,另一方面也想盯着点儿。但话说回来,张勇作为当地最大的军政头头,要抓个读书人顾炎武来,关起来还不是轻而易举?何必老让儿子跑腿呢。所以说,张勇这是有“虚心向人求教”的胸怀,想让儿子多跟顾炎武这种大学问家接触,学点儿东西,长长见识。当然了,张云翼也挺争气,他没白跑,还帮顾炎武把他的书写了出来。
《顾亭林年谱》里头写了这么两句话:“顾炎武先生写了本叫《左传杜解补证》的书,一共三卷,还是张勇的儿子出钱帮忙印的”和“顾炎武的儿子顾衍生抄了本《历代宅京记》,送给了靖逆侯张勇。”从这些话里能看出来,张勇的儿子帮顾炎武出钱印书,然后顾炎武为了感谢他,就让自己的儿子抄了本书给张勇。
张勇特别喜欢有品味的事儿,因此和他关系很铁的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叫李渔。李渔呢,又叫谪凡,号笠翁,老家是浙江金华。他自己说有两手绝活:“一个是精通音乐,一个是擅长设计建造园林。”
康熙五年,也就是1666年,张勇在甘州,也就是现在的张掖驻守,他特别欣赏李渔的才华,就请李渔来甘州。李渔带着自家的戏班子,从杭州坐船沿着运河一路到了北京,张云翼早就等着他们了,然后一行人经过山西、陕西,终于在康熙七年夏天的时候到了甘州。张勇对李渔特别好,李渔在甘州住了一年。他给张勇的孩子们编了些启蒙书,还教他们读书。另外,他还帮张勇在甘州的家里设计了园林和五凤楼。李渔带来的戏班子还跟甘州的戏班子一起演戏,互相学习。张勇还派李渔带着戏班子去慰问祁连山里的藏族和裕固族,他们都是提督署管的,张勇为了感谢李渔,给了他好多东西。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里,提到了张勇这个名字。书里的主角韦小宝,在驸马府认了四个哥们儿,他们是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和孙思克,号称“河西四兄弟”。韦小宝靠着这几位老兄的帮忙,跟吴三桂的儿子斗智斗勇。不过话说回来,小说嘛,都是编出来的,别太当真。实际上,在康熙年间早期,张勇都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了,他怎么可能跟韦小宝称兄道弟呢?
小说里提到了张勇走路一瘸一拐的事儿,就像这样说的:“韦小宝觉得挺有意思,他说:‘抬轿子的人也得是胆大的,不然张大哥一喊往前冲,那四个轿夫要是掉头就跑,不就乱套了?’孙思克点头:‘对呀。张将军打仗时,轿子后头总跟着拿刀拿斧子的侍卫,轿夫要是想跑,那大刀斧头可就招呼上了。’”从这里能瞧出,金庸先生对张勇他们“河西四将”的历史故事还是挺门儿的。
当然,说到最有名的,还得提《红楼梦》,毕竟大观园就是照着张勇家的宅子建的。
张勇之前在甘州时,从李渔那里了解到江南天气很好,非常适合人们生活。这让他心里有了打算,想着以后“退休”了就搬去江南住。
之后,在1697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六年,他一家子都搬到了南京,这时他儿子张云翼已经当上了江南提督,还继承了张勇的爵位,成了一等侯,这个爵位还能一直传给后代。接着,张云翼的儿子张宗仁又接过了老爹的位子,继续传下去。那时候,张云翼和江宁织造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爷爷,关系特别好,像亲兄弟一样,两家经常来往。可后来,两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了。曹雪芹的爸爸接了江宁织造的位子后,雍正五年被撤职查办,家里也被抄了,第二年他们就回了北京。那时候曹雪芹才14岁。等到他四十多岁,给两江总督尹继善当幕僚时,才又回到了南京。但这时候曹家在南京的老宅早就没了,他就去拜访了张侯家,打听以前曹张两家的事,还继续找写《红楼梦》的材料,后来就用靖逆侯府的园子当了大观园的原型。
听说那时候张侯府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红楼梦》大概是在乾隆五十年左右出现的。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周春,在他的《读〈红楼梦〉杂感》里提到,荣府和宁府的故事其实就是讲的靖逆侯府。书里贾宝玉的爷爷贾代善,其实就是说张宗仁,而他的妻子高氏,就是史太君。
乾隆五十九年冬天十一月时,乾隆皇上在翻看以前的朝廷大事记录,想到他爷爷康熙皇帝平定三藩那时候真不容易,还夸了当时帮忙打仗的几个汉族绿营将领。于是,他特别发了个命令:从一等靖逆侯张勇的第三代孙子张承勋开始,他们一家就被编入汉军正黄旗了。
乾隆这道命令真的很有历史意义,为啥这么说呢?
自大清军队打进关内后,这是头一回有汉人加入八旗。并且,之后也就只有一个人这么做了,那就是在嘉庆元年,大学士、一等谋勇公孙士毅被批准进了汉军正白旗。
张勇和孙士毅的情况不一样,张勇是乾隆皇帝亲自挑选他加入八旗的,但孙士毅呢,他是在快要去世的时候才提出想加入八旗。更糟糕的是,孙士毅死后因为跟和珅有关联,他的八旗身份都被取消了,他的后代也只能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说,清朝进了关以后,真正被允许加入八旗的汉人,就只有张勇一家了。
可能有些人觉得,汉人加入旗籍似乎没啥大不了的。但要是这么想,那就完全想错了。在清朝,旗人和汉人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旗人不管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有特殊待遇,他们的孩子有很多当官的门路,可汉人就只有科举考试这一条路可走。
简单来说,皇帝只把旗人看作是靠得住的“圈子里的人”。在京城各个官府里,有好多官职是只给旗人留的,汉人想都别想。所以,一旦成了旗人,不光升官容易、升得快,每年还能多拿一份钱。
对汉朝的大臣而言,像当上大学士、军机大臣,或者是获得公、侯、伯这些高官爵位,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拼搏来实现的。但唯独加入八旗,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张勇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乾隆对他如此恩宠有加呢?
张勇以前在明朝末年是江西军队里的一个副将。当清朝打进关里统治全国时,张勇在九江带着手下主动向阿济格投降,因此得到了游击将军的职位,归陕西总督孟乔芳手下管辖。
张勇是个勇猛又聪明的将领,在清朝刚开始统一中原时,他四处征战,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多次建立大功。顺治皇帝对他赞不绝口,说:“现在像这样既勇敢又厉害的将领真不多见。”
到了顺治十八年,张勇因为立下很多功劳,当上了云南提督。康熙当上皇帝后,因为知道张勇在陕西、甘肃那边声望很高,就让他去甘肃当提督,没多久还给了他太子太保的荣誉。
事实证明,朝廷让张勇上任真是选对了人。从康熙早期到三藩之乱前夕,原本总是出事的甘肃和陕西地区,在张勇的镇压下,确实一直相安无事,没闹出什么大乱子。
张勇的大名主要是在打败三个反叛势力时传开的。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那时候,张勇和陕西的提督王辅臣都曾是吴三桂的手下。吴三桂派人去劝张勇投降,可张勇没答应,但王辅臣却投了降。
吴三桂想拉张勇入伙,便叫王辅臣派人去游说,可张勇丝毫不受影响,非但把使者杀了,还老实向朝廷报告了这事,并请求加强军队准备打仗。康熙知道后,就下令封张勇为靖逆侯。
在三藩之乱刚开始那会儿,康熙皇上特别看重满洲人,主要还是靠八旗军来打仗。不过说实话,绿营的士兵人数更多。当几路八旗军打了败仗后,康熙皇上就改变了战术,开始重用绿营的将领。那时候,绿营里有四位特别出名的将领,大家叫他们“河西四将”,分别是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和孙思克。
清朝时候,各地的绿营兵里,陕西的绿营兵打仗最勇猛,康熙皇帝都说:“全国的绿营兵,没有比陕西的更壮实,人数也比其他地方多好几倍。”多亏了康熙让陕西绿营的将领带兵,战况才有了好转。后来打败王辅臣,还有岳州那场硬仗,都是绿营的将士们功劳最大。
在打败三藩之乱时,河西四将里最厉害的张勇,立下的功劳最大,出的力气也最多。等到整个局势稳定下来,西北的战乱平息了,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他觉得张勇这些绿营将领“帮朕解除了西边的后顾之忧,功劳特别大”,于是就下了命令好好奖赏他们,把张勇提拔为一等侯,可以世袭十次,还让他当了太傅和太子太师。
打败三个割据势力后,张勇长期留在陕西和甘肃那边,中途还赶跑了噶尔丹对河套平原的进犯。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张勇到北京见皇上,第二年说自己年纪大了又有病,想退休。康熙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让他在京城住下养病。
第二年,青海那边的蒙古人开始骚扰边境城市,康熙皇帝觉得,西南那边打仗得靠勇猛的人才行。这时候,虽然张勇身体不太好,但他还是接到命令去了甘肃。路过甘州的时候,张勇病得很重,没多久就在军队里去世了。康熙皇帝听说后,下令追封他为少师,还赐了个谥号叫“襄壮”。
乾隆看到张勇立了大功,所以在五十九年十一月,下令从他的三世孙起,加入汉军正黄旗。还规定他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可以代代相传,永不改变。这个一等侯爵就这样一直传到了清朝结束,总共传了九代。
这儿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乾隆皇帝可是把前朝的史书都读透了,三藩之乱和张勇的功劳,他肯定早就心里有数。可奇怪的是,他之前一直没提这事儿,偏偏快到退位的时候才给张勇封了赏。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好懂,乾隆皇帝快退位那会儿,好多地方的农民都起来反抗了,特别是四川、湖北那边,白莲教的人已经按捺不住,打算给清朝来个狠的。
乾隆不是糊涂皇帝,他心里明白现在的八旗兵已经大不如前。他提起旧事,给张勇这么高的待遇,就是想让大伙儿知道,他对满人和汉人,还有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一样看待的。只要谁能为国家做贡献,朝廷什么好处都愿意给。
#春生四月#?